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目前出现的种种现象,正是破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而不是中国文化造成的。深谋远虑的未来观念,被认为是一种乌托邦的诉求。
[1] 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目前大学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的下降,与此有直接关系。是非之心是说知,人是有知性、有认识能力的。但人的情感是多方面的,有最基本的自然情感,也有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情感、审美情感、理智情感、宗教情感,良知作为好恶之心,主要是好善而恶恶,对善恶有鲜明的态度。良知的基本功能是辨别是非、善恶,良知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它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但又是普遍的,不是纯粹主观的、私人的,不是你有你的是非,我有我的是非,结果是天下无是非。
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制裁。现在社会上有种种怪现象,真是匪夷所思,而对这些现象,有良知的学者应当站出来进行评判。面临21世纪,人类必须作出新的选择。
这就是天人合一论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则说明尊重、同情和热爱万物,是人性的极至。人类中心论持一种机械论、还原论的自然观,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无生命的、僵死的存在物,另一方面宣扬人的主体性,即不仅认为人具有主宰自然的权利,而且有认识自然的能力。我们也承认人类是进步发展的,但这种进步发展是在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中实现的,而不是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发展的,这就是天人合一论对现代人的启示。
人类中心论却认为人具有主宰自然的权利,而且有认识自然的能力。【提要】天人合一论所说的天,最重要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宇宙自然界,中国的哲人们都认为人与天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
自然界以生长、化育为其功能,人的使命就是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于自然界的化育之中,完成化育之功,所谓天功人其代之。与物同体说明人与万物是有机整体,因而要实现整体的和谐而不是与之对立,更不是对之实行肆意掠夺。民胞物与(张载语)的学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因此,才能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天即自然的神圣与伟大。
进步的概念被量化和经济化之后,就意味着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占有和掠夺自然及其资源,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孔子弟子曾子临终时也体验到天的神圣性,连声说启予足,启予手,而今而后吾知勉夫。天人合一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但又是很特殊的一部分。这究竟缺少了什么?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道理。
萨满教确实有天人合一的精神,但完全是神秘主义的,中国的天人合一论同萨满教的关系,则是古典哲学与原始宗教的关系。[3] [1] 德国《回声报》1999年文章《科学家正寻求同社会的和解》,引自《参考消息》1999年5月8日。
这样,就形成了掠夺—欲望—再掠夺的循环,在人与自然之间不断产生紧张,进而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论确立了人在自然界的独一无二的优越地位,人变成了自然界的真正主宰者,而自然界则被视为无生命、无价值的僵死的客体或存在物,只是被认识被改造的对象。
中国的哲人们都认为人与天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关系,而不是外在的关系。* 这是蒙培元先生亲撰的本文提要。人固然是目的,但人的目的来自宇宙自然界,这就是人心以天心为其心。[2] 作者持后现代的观点,在批判现代性的同时,主张对前现代的精神文化采取尊重的态度,吸收其有价值的成果。所谓天理,就是天所具有之理,并没有什么神秘,说到底,就是一个生。中国哲学并不承认有超自然的目的,但也不认为只有人才有目的。
附录: 《天人合一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提要 人类和人类社会被认为是不断进步的,这种进步是能够用经济指标、数学统计等方法测量的,但它是以人类中心论为前提的。施其爱于人类与万物,既是自然目的的实现,也是人性的完成。
在涉及自然科学的问题时,我们当然要慎重从事。他所说的世界宗教,显然是指基督教那样的一神教。
人的高贵不在于别处,就在于负有一种特殊使命,完成自然界的化育之功。所谓天人之际,不只是指边界、边际,其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即目的性关系。
恰恰相反,应当从中领会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源泉,认真反思人类进步的观念。天人合一论本质上是价值观的问题,包括生态伦理,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它们似乎并不包含科学认识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科学理性是根本不相容的。这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确实不同,但是不是像麦金泰尔所说,二者完全不可公度、不可通约,则是另一回事。[2] 转引自《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如果人只是经济动物,只受欲望驱使,人类的技术进步只是为了满足物质欲望,而没有任何神圣感,那么,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就成问题了,人类的尊严也就成问题了,那可真是漆黑一团,物欲横流(吴稚晖语)的时代了。但孔子对天又十分敬畏,以知天命、畏天命为其哲学的重要内容。
人类和人类社会被认为是不断进步的,但这种进步实质上被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和技术力量的提高,因而是能够用经济指标和数学统计等方法测量的。今天,还有许多人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仍然受这种思维方式的束缚,认为自然界对它自己创造的东西是盲目的和无意识的,他们虽然承认要保护动物的多样性,但又说不应当由此将自然神圣化。
但是,对前现代的传统的某种回归,却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标志。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天人合一 。
只有重新思考并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对自然界只有权利没有义务这种单向思维转变到人类对自然界负有伦理责任、道德义务这种整体思维,才能实现人类的健康发展,这也就是德性与智性的统一、权力与义务的统一、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人的一生就是面对天命做到心中无愧,亦即实现天所赋予的德性,所以,只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才能说我这一生没有遗憾了。自然界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人也并不是一个自我中心,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是我的朋友、伴侣,因为人与万物都以乾坤天地为其大父母。
它当然是在开放的多元的系统中发挥其作用,决不是回到过去的前现代时期。为此,有人将这次危机与第一次冰川相比,所不同的是,第一次冰川是自然本身造成的,这次灾难则是由人类自身造成的。
因此,如何对待自然界,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也是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哲学所说天命之谓性,是有深刻内涵的哲学命题,也是天人合一论的最基本的内容,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体验。
在这里,天人之间真正合一了。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也不仅是我与他的外在关系,而是我与你的亲近关系,人与整个自然界则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